EEfaq论坛-赚客自留地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455|回复: 0

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都是高度脸谱化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8 2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在华语电影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形象就是日本人,很多中国人对于日本人的印象也是建立在观看这些电影的日本角色基础之上。日本角色高密度的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华语片中,但是电影中的日本人的形象又常常是脸谱化的,负面的,但这一切又不是一尘不变的。
日本角色大量出现在华语电影中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国内生产了不少抗日题材的电影,比如说《地雷战》《小兵张嘎》等,在这些电影中的日本人无一例外都是以愚蠢、邪恶、猥琐的侵略者形象出现的,日本角色的台词“八格”“米西米西”等成为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唯一懂的一点外语。在这些电影中的日本角色实际上一点也不可信,否则你无法解释那么愚蠢的侵略者怎么可能侵占中国那么多土地,抗战怎么需要打八年。
除了国内的电影,香港电影中也常常出现日本角色,1965年就有两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而且有趣的是两部电影都是大明星乐蒂主演。这两部电影是邵氏的《大地儿女》和电懋的《最长的一夜》,《大地儿女》由胡金铨导演,主要讲述北方某县城人民在站前和抗战爆发的故事,电影主要在表现中国人的英勇,对于日本人的塑造反而用墨不多并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易文导演《最长的一夜》却将日本人扶正为第一主角,电影讲述的就是抗战中一个晚上发生的故事。一名日本战地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被一名中国老人误认为是自己在外打仗的儿子带回家中好生照顾,后来老人犯病,日本记者为了帮老人治病又冒险回到日本兵营偷药送给老人,村里人知道老人儿子回来了,都到老人家看看他儿子,而此时老人已经知道他带回家的是一个日本人,一方面双方正在打仗,另一方这个日本人又救过自己,老人百感交集,最后告诉村民自己已经让儿子回前线了,然后让自己的儿媳帮助日本记者离开了村庄。和之前其他电影中基本都是让中国演员演日本人,这部电影找了一个日本演员宝田明饰演日本记者,演员的表演也更加的真实可信,导演通过一个离奇的故事来表现人性中的善的一面,不仅是中国人还有日本人,将日本角色设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记者,人物更加可信,观众也更容易接受,因为记者是不直接参与战斗是不会杀人的,这样就淡化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如果换成一个日本士兵,恐怕观众就难以接受了。
1960年代香港虽然有《大地儿女》和《最长的一夜》这样的电影,但是由于战争片成本高,本身数量就少,而且也容易引来麻烦,比如《大地儿女》由于出现太阳旗之类的情节在政治保守的东南亚地区被禁,而东南亚是当时港片最大的市场。真正让日本角色充斥香港银幕的是1970年代的功夫片,1972年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精武门》在香港上映,这部电影上映不久就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纪录,李小龙成为超级巨星,并且宣告功夫片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电影中李小龙虹口道场踢馆,踢破“东亚病夫”等情节带有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部电影的成功使得这种功夫加抗日的模式被大量的模仿,一时间出现大量的痛打日本武士的功夫片。出现这样一股痛打日本人的功夫片风潮一方面是商人为了逐利而简单模仿成功案例,另一方面也确实迎合了当时的市场。1970年代初由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香港、台湾及其他海外华人社区暴发了多次大规模的保钓运动,伴随着保钓运动的是民族情感和反日情绪的崛起,除了华人世界,像韩国之类的国家也存在着强烈的反日情绪,这些地方也是港片的重要市场和拍摄基地,比如一手捧红了李小龙的嘉禾电影公司当时在韩国取景拍摄了大量功夫片,这些电影很多是以日据时期的韩国为背景,表现中韩武术高手联合对抗日本侵略的故事,为了迎合韩国观众这些电影还让中国演员在电影中打起了韩国武术。更加有趣的是这些痛打日本人的功夫片后来还被引进日本,并且也很受欢迎。日本人最开始对中国电影有印象也是从这类电影开始的。事实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部分华语片被引进日本,但是这些电影都没能引起太大影响,这种局面直到李小龙的出现,1973年李小龙过世后他的第四部功夫片由嘉禾和美国的华纳兄弟共同制作的《龙争虎斗》上映,这部电影的海外发行由华纳兄弟负责,因此这部电影也成为了他第一部在日本上映的电影,李小龙以其精彩的武术表演,以及史无前例的亚裔面孔形象迅速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也包括日本观众,这部电影在日本大卖后,日本片商川喜多长政迅速找到嘉禾要买李小龙其他的电影,这位日本电影人在二战时期,曾受日本军部邀请到中国负责电影工作,和中国电影界有颇深的渊源,嘉禾的邹文怀先生把李小龙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和第三部电影《猛龙过江》给了他,唯独缺了李小龙的第二部电影痛打日本人的《精武门》,川喜多长政怀疑邹文怀将这部电影卖给了其他片商,邹文怀只好告诉他真正的原因,因为这部电影是打日本人的所以没卖给他,但是川喜却不以为然他说,以前日本人干了很多坏事,现在让年轻人看看这些电影,也好叫他们不要忘记历史,最终电影得以在日本上映,并且票房大卖,除了李小龙之外,嘉禾在韩国拍摄了一些列由功夫女星茅瑛主演的打日本人的功夫片也引进日本,同样大受欢迎,茅瑛被影迷称为“女李小龙”,某种程度上茅瑛在日本甚至比她在香港和台湾还受欢迎,就在华人观众几乎将茅师傅遗忘的时候,日本还在2008年举办了一个茅瑛的影展,并将茅瑛请到日本和影迷畅谈当年的功夫片岁月,甚至还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出现。香港功夫片在日本的大卖甚至还催生了日本本土功夫片的出现,并且还出现了千叶真一、真田广之这样的功夫片明星。这一时期的功夫片中的日本人形象邪恶、狡猾,欺行霸市,恃强凛弱。和国内抗日题材电影中日本人形象颇为相似,都是高度的脸谱化,但是似乎更加可信一点,虽然和中国英雄比他们的武术都差一些,但是也是颇有实力的,若论及人物性格,这些角色除了造型之外和传统电影中的中国恶霸似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此外这一时期香港还从日本请来了一些日本演员,其中最为华人观众熟悉的就是仓田保昭。
进入1980年代,随着香港人本土意识的崛起,民族主义情绪不再像七十年代那样强烈,市民生活和六七十年也发生了跟大变化,简单痛打日本人的功夫片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粗暴的民族主义情绪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电影内容更多的放在了当下而不是被日本侵略的年代,功夫片也顺利和其他类型嫁接。另一方面日本也成为港片的一个重要市场,李小龙之后嘉禾先后将许冠文、成龙、元彪等人推向日本市场,尤其是成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外国明星,在日本的影响力远超同一时期的欧美巨星。这一时期港片中的日本角色减少了不少但却已经出现了一些日本英雄形象,在港日合拍片中把日本明星拍得和中国明星一样美丽迷人,徐克的《中日南北和》就是其中典型,日本元素也被大量借鉴到港片中,比如《龙之忍者》中的中国青年练起了忍术,并和日本忍者联手大破反派,梁家仁主演的《霍元甲》更是设定霍元甲的师傅是一位日本武术大师,《精武英雄》中陈真甚至和日本高手成为忘年交。而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拳脚动作片生产基地香港也吸引了不少日本功夫演员前来发展,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大岛由加利和西协美智子,这两位东瀛打女出现在许多港片中,但是他们饰演的角色却常常是武艺高超但面无表情的日本武者,或者是毫无民族国籍特质的角色,大岛由加利甚至演过中国公安。除了现在动作片,日本角色出现在古装动作片中,1970年代,王羽的《战神滩》和胡金铨的《忠烈图》中就有明朝倭寇的形象,但是对于这些电影角色导演着墨不多,几乎没能给观众留下太多印象,1980年代程小东拍摄的《生死决》里徐少强饰演一名日本武士,武艺高强,光明磊落,片尾他和刘松仁的决战更是向观众展示了什么叫公平决斗。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在变,同时中国人形象也在变,甚至有的角色开始变得日本化,徐克拍摄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人物造型就借鉴诸多日本元素,而李仁港导演的《94独臂刀之情》甚至让民国时候的中国侠客全部拿起了日本刀,而李仁港导演的诸多动作电影也颇具日本漫画的风采。
内地经历文革浩劫,改革开放后电影开始复苏,还和日本合拍了《一盘未下完的旗》,但是整体来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形象还是只能出现在抗日题材电影中以及部分模仿香港功夫片的国产功夫片中,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的电影中那样高度脸谱化,但是却难以给人留下印象,中国观众对于日本鬼子最深刻的印象依然是十七年时期的鬼子形象。不过这种情况这些年似乎也有所变化,冯小宁在2003年拍摄的电影《举起手来》又将电影中的日本鬼子形象恢复到高度脸谱化,甚至更加夸张达到了卡通化的地步,潘长江饰演的侵华日军已经不像一个侵略者,而更像《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如果说1970年代功夫片中的日本人形象过于粗糙和情绪化,那么冯小宁塑造的日本人形象则完全是以一种轻浮的态度来面对一段惨痛的历史,你当然可以说法国人拍《虎口脱险》也将德国人卡通化处理了,但你觉得换做犹太人会这样来表现德国人吗?经历过南京大屠杀、731人体试验、大量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的中国人可以像法国人那么潇洒去表现那段惨痛的历史吗?2009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又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导演陆川罕见的以日本士兵的视角来表现南京大屠杀,然而导演眼高手低,电影也是拍的荒腔走板。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红火,诸多本质上是港片的合拍片为顺利通过剧本审查,也将诸多电影中的反派设定为日本人,甄子丹的《叶问》《精武风云》便是其中典型,就连跟风之作《叶问前传》也设定了一个日本反派背景,这些香港电影似乎回到了1970年代的老路。2013年内地导演孙健君拍摄的电影《富春山居图》中也将大反派设定为日本人,而且这个日本人不但邪恶,而且还变态,此外导演还安排了一场打扮得像二战时侵华日军的日本人强奸中国小女孩的戏,并为这个日本人物设计了几句法西斯式的台词,最后安排刘德华一边用刀刺日本人,一边强迫他像小女孩道歉。这场戏可谓拍得丧心病狂,在全世界的主流商业制作中都是非常忌讳表现伤害未成年人的,而孙健君导演却安排了这么一场戏,还让日本角色赤裸上身,露出恐怖的纹身,来渲染这场戏,而刘德华痛打日本人的戏则完全成为了最粗暴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但最关键的是这场戏对情节的推进毫无帮助。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这场戏进行时,张静初饰演的刘德华的妻子也被日本罪犯抓了,但是导演却将性侵犯的戏安排在了小女孩身上,而不是张的身上。将电影反派设计为日本人没问题,这个日本人有些变态也没问题,这是商业电影的惯用伎俩,但是导演不顾伦理安排了这场对电影情节推动毫无推动的的色情和暴利戏,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不仅是对观众审美的侮辱,也是对观众伦理道德侮辱。在张艺谋卖弄风情的《金陵十三钗》中风尘女子们尚且为了让年轻的女学生免于受辱,而选择牺牲自己慷慨赴难,孙健君导演居然为了票房居然能拍这么一场戏。更吊诡的是一项严苛的电影审查居然能通过这场戏,只能说民族主义是一道附身符,贴上他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回顾了这么多中国电影中的日本人形象,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日本人形象都是高度脸谱化的,而我们多数时候都是带着民族主义情绪来描绘这些日本人,这也证明我们我们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自信来正视中日之间的历史和现实。丑化和美华另一个民族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这绝对不是一件可以让人感到光荣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EEfaq论坛

GMT+8, 2025-1-11 01: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